近日,一场由豫剧优秀作品而来的移植引起了省内外专家的关注好评,特别是“一剧两戏”的创排更是成为了甘肃戏曲发展史从未有过的一个亮点,成功的首演不仅为“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”献了礼,还为落实“两学一做”奉献了舞台精品。因此,无论是兰州百姓,还是专家、学者,或是党员干部,都在演出中牢牢记住了这部正能量作品——大型现代陇剧、秦腔《全家福》。
大型现代豫剧《全家福》是中国著名编剧姚金城的作品,以发生在河南省的部分典型案例为原型和故事素材创作而成。故事里,一张30年前的“全家福”照片,引出了一个农民家庭两代人令人感叹唏嘘的奋斗史。一个曾经让家庭和亲人引为骄傲的“励志明星”、“成功典范”,却在金钱、女人的诱惑下跌入了贪腐的深渊。
7月2日、3日,陇剧、秦腔两个版本在黄河剧院两场首演中,舞台上韩琳琳的痛苦反思和追寻带来的巨大震动和落差,引起了舞台下观众的心灵共鸣,独特的角度和开阔的视野,更是让人民群众清晰地看到了,腐败罪行对人民群众的深重伤害和当事者家庭亲人付出的惨痛代价,为众多党员干部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。
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、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告诉记者:“我们讲究原创,同样我们也非常赞成移植,移植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个剧种本身来讲也是原创。这部作品一大亮点就是告诉所有人,优秀的人也会犯错误,故事从一张‘全家福’入手生动地呈现了一个鲜活的人物。他即是父亲,也是官员,也是儿子,这让打动心灵的亲情戏显得尤为感人、亲切。通过剧情的发展,又让人们深刻地反省到,犯这个错误与家庭、与家人也有着很深的关系,戏里有买卖房子、出国留学的情景,这些其实都是每天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情,最熟悉反而最能打动人。
戏剧界常说的地方戏曲移植,就是在保留剧情及主题的情况下,通过各种艺术手段,把非本剧种的剧目改编为本剧种的上演剧目。换句话说,也就是使别的剧种剧目的唱腔及表演本土化、戏曲化。比如用陇剧、秦腔的唱腔音乐、方言把豫剧剧目《全家福》进行从头至尾的改编,并用陇剧、秦腔的表演程式和表演特色来演出,这让甘肃观众既看得懂又接受得了,这就是一次成功移植的重大意义。
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建仁的话语里对这次“双版”移植给予了高度评价,他说:“把这部剧做成陇剧和秦腔两个版本是一次成功的新探索,也是我省首次两个剧种同时演一个剧,这为甘肃的戏剧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,开创了一个新的渠道。”
甘肃省陇剧院院长杨波表示:“去年我在浙江宁波遇见了姚老师,听他讲述这个剧本故事的时候,我是含泪听完了所有的剧情,当时便决定要移植这个剧本,申请通过后便聘请了中国戏曲研究会会长薛若琳做艺术顾问。排练中得到了姚老师的高度关注,虽然这部戏剧作品的移植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尚不尽人意,但剧院依然很看好这部戏,有信心依靠专家的‘金点子’继续进行打磨。”
演出后,甘肃省陇剧院邀请的北京领导、专家和甘肃省内领导、专家进行了一次高含金量的座谈会。为了让《全家福》今后在甘肃的土地上叫得更响,赢得更多本土观众的喜爱,力求先做“成品”、打造“优品”、冲刺“精品”。专家们除了表达一致的交口称赞外,,还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。(文字来自兰州日报、图片来自省陇剧院)